分享转发:
在泾川县泾明乡宗教圣地苏家河兴隆山庙大殿前有块石碑,碑首捐刻“会首:李德芳”。伯父一的生做到了了长兄如父,公道正派。
记得父亲在世时,每年过年都会领着我们给伯父磕头,当时的我们年幼无知,体会不到其中的尊重之情、感恩之心!今年由于宗祠人物传记写作需要,通过询问老年人得知了很多事情,加之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年龄,对伯父的思念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!小时候和伯父虽然分灶吃饭,但是家里轧麦草蓐草的活都是伯父来干。据母亲讲述,伯父伯母刚结婚家里穷,去丈母娘最家都带着三叔和父亲,帮助三叔和父亲成家,为我们兄弟姐妹十二人的婚姻大事操心劳神。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,伯父硬是靠双腿走出了我们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。
伯父一生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组织重修兴隆山庙,使八社弟子有精神依托,为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活动场所,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。他用七年时间,去平凉崆峒山学习取经,组织带领八社弟子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,无私奉献,延序和传承了我们的传统宗教文化。
伯父没上过学,但是他组织修订了二房家谱,尽他最大的能力为了家族的团结和家教文化的延续做出了贡献。他的名望人尽皆知。记得伯父常教道我们的一句话“狗的个,吃点亏能怎么样?”
大姐夫杜满财讲述,他们成婚时伯父是生产队队长,白天领上社员下地劳动,晚上提着马灯去看场,看庄稼,一心为公,为了集体利益晚上不睡觉。伯父也是种田能手,2004年父亲去世,我对农活一窍不通,伯父手把手教我套牛🐂耕地,耐心劝导我不要着急。父亲临终种植的五亩菜籽喜获丰收,我不会扬场,七十多岁的伯父一木掀一木掀教我扬场的场景终身难忘!大姐夫说,伯父教导他,“你挣钱着里比那两个强,要帮助他们”。要他出资操心帮助他哥家孩子和他弟成家立业,对他们杜家也是有再造之恩!
正是由于伯父的言传身教,积极影响,我们六个姐妹在婆家也都有良好的品格操守,传承了我们李家的良好家风。
我的伯父平凡而违大,虽然没有留下巨大的物质财富,但是他那勤劳朴实,大公无私,乐于助人,无私奉献,友爱邻里的精神永远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座灯塔,映照着我们前进的方向!
供稿:胞侄-李勤贵,李红贵